遵义市地处贵州省北部,是由黔入川的咽喉之地,为黔北重镇。这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在新中国的记忆里,人们对这里有着浓厚的“红色情节”。
这座城市也以其宜居的环境而闻名世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丰沛、气候宜人,市辖境内的“赤水风景区”,不仅拥有我国面积最大、发育最美丽壮观的丹霞地貌国家地质公园,有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赤水河更是因为其盛产名酒而被誉为“美酒河”。而遵义北依大娄山脉、南临乌江,独特的大地构造位置,又使区域内蕴藏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水能资源、地热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
贵州省地矿局第二工程勘察院(114地质大队,以下简称“114队”)便位于这样一座与“水”有着不解之缘的城市。114队组建于1965年,成立的初衷是专为国家三线建设大转移战略的军工企业提供工程地质勘察服务的唯一地勘单位,由于工作对象及工作内容的特殊性,使其一成立就披上了神秘的面纱而鲜有人知;随着内迁单位建设任务的完成,这支队伍的初始任务也随之完成。
后来,由于国家当时对矿产的需求,以及全国改革开放的兴起、当地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114队在地勘领域进行了多次华丽的转身。从上世纪70年代初从事稀土矿产资源的勘探,到70年代末期转向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方向,再到80年代初期的率先走向市场和2000年前后扩大环境地质和工程勘察业务,近半个世纪以来的每一次变革和跨越,都凝聚着114队两代地勘人一千多名地勘工作者的心血和智慧。
该队在不断发展业务实力和精进业务水平的同时,不仅为国家国防建设、地方建设、地下水开发利用、地质环境保护等作出了巨大贡献,也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在抗旱找水、地灾防治方面也承担起了国有地勘队伍应尽的社会责任。而这些,也正是地勘工作者敢于担当的“三光荣”精神的具体表现。
抗旱救灾急先锋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可以给我们提供无穷的力量,如果没有水,我们的生产生活将无法延续。
2010年春夏,贵州遭遇连续多月的缺雨天气,水库干涸、溪河断流、植物枯萎、农田龟裂、人畜焦渴,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旱灾肆虐黔贵大地。根据当时的统计数据,截至2010年3月中旬,贵州全省88个县中有85个重度受灾,受灾人口达1800多万;全省因干旱春播面积减少26%,夏粮生产损失惨重;全省水力发电量减少41%,12座大型水库水位连月急剧下降……
2010年3月1日,贵州省启动了Ⅱ级干旱预警。作为全省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地质工作的主力军,水文地质和地下水勘察的尖兵,贵州省地矿局向省委省政府主动请缨,要以自己的技术优势、设备优势立即进入抗旱救灾的主战场。3月2日,114队队长韩忠强、总工程师张林清早就接到省地矿局的紧急通知,急赴省城。随后接到了省地矿局局长李在文的亲自部署:紧急启动2010年地下水勘查工作,抽调专家协调指导利用地下水资源抗旱救灾,紧急布孔开展地下水勘察施工,以解灾区群众燃眉之急。114队与其它兄弟地质队一道,决心举全队之力,投入到这场任务艰巨的抗旱打井保民生、保春耕的攻坚战中。
作为贵州省地矿局找水专业地质队之一的114队,他们不单是负责本单位施工的布孔任务,还承担兄弟单位及国土资源部派出的支援贵州抗旱打井施工队伍的近30台钻机的布孔任务,分布在遵义、贵阳、黔南、铜仁等地市的近二十余个县近数十个乡镇。要在短时间在如此大的范围内,给如此多的钻机布置打井位置,这对114队的地质、物探、测量等专业的技术实力和大范围作战中人员、车辆、设备仪器的指挥协调能力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接受任务后,全队职工兵分多路奔赴野外,打破常规工作程序,硬是在一周内,布置了40个孔位。
在整个贵州2010抗旱救灾工作中,114队共投入工程技术人员近50人、钻探施工人员90余人,投入打井钻机14台套、大型空压机3台、装卸吊车2台、各类越野车、设备专用车辆、运输车辆15台,先后在铜仁、遵义、黔南、贵阳等地州市的二十余个县近百个乡镇进行水文地质布孔182口,用物探方法定孔108口,该队直接施工抗旱井56口,总进尺8650.13米,成井51口,成井率91.1%,总涌水量每日近2.5万吨,实际解决近20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解决近1.5万头大牲畜饮水及部分耕地灌溉问题,可规划解决50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
由于成绩突出,114队先后荣获国土资源系统西南抗旱找水打井先进集体、贵州省地矿局2010年地下水勘察抗旱救灾先进集体、遵义市防汛抗旱先进集体,有两个机台荣获省“工人先锋号”、有五个机台和部门荣获局先进班组、19人(次)分获部、局先进个人。
同样,在2011年贵州援豫找水打井抗旱中,114队作为贵州支援河南找水打井抗旱的主力单位之一,也发挥了积极作用。根据贵州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在贵州省国土资源厅、地矿局的统一安排下,114队在2011年2月下旬组织援豫抗旱打井队伍,赴豫开展打井抗旱工作。该队先后抽调技术人员30余人,在郑州地区登封、新密一线,由从事地质、物探、钻探工作的精兵强将,协调配合其他兄弟单位,经过60天的艰苦奋战,共完成探采结合孔22口,总井尺5056米,成井16口,成井率72.7%,可直接解决30万人的饮水问题。该队及队属三个班组、9人(次)荣获国土资源部及贵州地矿局的表彰。
2011年下半年,旱魔再次在贵州苗岭大地肆虐。自7月开始,60余个县(市、区)又发生干旱,并呈现“旱情发展快、影响范围广、多因素叠加、受灾程度重”的特点,114地质队这支敢于打硬仗的地勘队伍,来不及掸去身上从北方抗旱带来的的尘土、来不及进入已离开半年已久的家门,又立即奔赴到娄山深处、乌江两岸。在半年时间内,他们在贵州遵义、黔南、铜仁地区的20余个县近40个乡镇布孔300处,完成抗旱井80口,总涌水量近3万吨,能有效解决近20万人的饮用水问题。
2012年,贵州省为了切实解决城乡缺水问题,启动了全省新增机井800口工程,主要包括农村饮水安全、城镇应急水源、特色农业用水等,以不到8个月的时间,114队圆满完成了省局统筹安排的128口井的施工任务,成井率达87.5%,总进尺为2万余米,总涌水量为每日4.52万吨,工程量及成井率都在三个厅局近二十个参战兄弟单位的前列(见图1)。
在大自然的灾害面前,以114队为代表的专业地勘单位在找水打井抗旱应急行动中的“急先锋”作用尤为明显。这些可爱的“找水人”,积极发扬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视察贵州干旱灾区时赞扬的“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贵州精神,以地勘队伍“三光荣”精神为动力,向灾区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民生答卷。
地热资源探索者
地下热水,作为一种资源,它的存在使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又多了一道保障。而贵州的地下热水,无疑将被赋予更多的内涵。据资料显示,贵州地下热水资源量为年近1.7亿立方米,而对天然地下热水的利用每年不足0.1亿立方米,通过人工钻孔利用的更是每年只有0.02亿立方米,可说是微乎其微。根据《贵州省地下热水资源勘察开发利用专项规划》,至2020年,贵州主要开发利用地下热水的温泉度假村、饮用矿泉、养殖业、个人住宅洗浴、供暖等方面,对地下热水的年需求量为0.83亿立方米,不到储存量的50%。所以,贵州有丰富的地下热水资源,有旺盛的市场需求,而薄弱的恰恰就是勘探开采环节。
作为专门的地下水勘察单位的114队,义不容辞地担负起了贵州省地下热水的勘查开发、保护利用的历史重任。实际上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期,114队完成的《贵州省矿泉水调查评价》项目,就开始了对全省的地下热水地面分布、天然流量、矿泉类型等水文地质特征进行了综合评价。该项目共实地调查矿泉水点130余个,实际上主要是调查温泉。同时,在先后完成的经原地矿部批准的《贵州省遵义枫香、金沙岩孔矿泉水评价》、《贵州省仁怀盐津桥、坛厂、金沙安底医疗矿泉水评价》等项目中,又重点调查评价了三个热水钻孔、五个温泉。
为了使全省地下热水的勘查开发利用能有序进行,1999年,原贵州省地矿厅向114队下达了编制《贵州省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的任务,项目组在对全省82个温泉、24口地热井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提交了全省地热田、地热井、温泉、热水钻孔等基本情况报告,编制了贵州省第一个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规划。
随着贵州省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地热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为了规范地热开发行为,有效保护和利用地热资源,114队再次受贵州省国土资源厅委托,于2007年开始编制《贵州省地下热水资源勘察开发利用专项规划(2008-2015)》,该规划于2009年提交并获批准实施,为贵州省的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立下了“规矩”。
近年来,为了更好的满足市场对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需求,114队除在内部成立专门的地热调查室、地热工程部等专门机构外,同时还投入巨资进行硬件建设,该队先后从美国进口GDP-32Ⅱ多功能电法仪,该仪器属当前世界上先进的物探仪器,勘察深度可达地下3000米;购进国内先进的GZ2600型和TSJ2000型地热钻机,能满足地下3000米以上任何深度的钻探要求。同时,还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水文地质专家及钻探专家队伍,奠定了该队在全省地热勘探领域的重要地位。
通过招投标程序,114队还参与了省地勘基金的地热勘查项目,近几年来先后承接了德江县稳坪镇木叶水、都匀龙井、平塘县平里河等地的地热资源勘察工作,为这些地方的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详实的地质资料。
近年来114队的地热勘查已初见成效,在毕节、石阡、遵义枫香等地的1500-2500米地下深度钻探出了大水量、高温度的地下热水资源。2008年初,在贵州地矿局的帮助和支持下,该队取得了“忠庄地区地热资源勘察的探矿权”,2010年该探矿权申请延续和扩界获贵州省国土厅批准,实现了该队矿业权零的突破。而在2011年,义忠庄地热矿权通过扩界以后,该队经过认真的地面工作,在省局专家的指导下仔细论证,在原钻探失败的忠庄地热1号井位置南移3公里处确定了2号井位置,在历时8个多月的钻探后,在孔深达到2698米时,终于涌出了汩汩热水。这一口意义非比寻常地热勘查孔:井底水温73℃、井口水温53℃、水量每天大于500吨,涌出的热水为含硫化物、锶、氟等矿物质的天然优质热矿水。该井的成功,不但使114队的自主矿权得以开花结果,也标志着114队在遵义南部忠庄地下热水勘察获得重大突破,还对在同类地层局部地质构造复杂地区勘察地热具有示范意义,为遵义市下一步地下热水的勘察开发利用奠定了良好基础(见图2)。
从地质条件上讲,遵义市具有良好的储热条件,地下热水资源丰富。但是地热资源还处于待开发状态,114队于2011年在遵义南部忠庄地热勘查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前提下,集中了自己的优势技术力量及先进钻探设备资源,于2012年初启动的贵州省首个地热整装勘查项目。并作为主要项目参加了遵义市2012年第一季度227个项目的集中开工仪式。项目的完成将对提升遵义市的城市品位,促进低碳能源基地建设,把遵义建成“三宜”(宜居、宜游、宜业)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项目计划用4年左右时间,完成3个区块整装勘查,形成2个中型、1个小型规模的地热田,建立1-2个地下热水资源勘查开发示范基地。2012年项目已完成《贵州省遵义市中部地热水资源整装勘查总体设计》、1:10000地质测量241平方千米、完成地热勘探孔进尺2400米,完成投资2000万元。
工程勘察领军人
了解114队的人们都知道,该队曾经是以工程地质勘察而起步的(成立之初,主要服务于国防三线建设内迁厂的选址),近半个世纪以来,该队承接的各类岩土工程勘察已超过2000项。其中,一类建筑工程项目达数百项、项目遍及全省各地以及重庆、海南、深圳等省市,涉及房屋、道路、机场、桥梁、水库、遂道、电力等。
从上世纪70年代初114队负责为遵义凤冈穿矸水库进行库区及坝址的工程地质勘察,到80年代该队承担的遵义市红军烈士纪念碑、遵义铁路综合服务大楼、遵义市邮电大楼、遵义地区农业银行金融大厦等一批有代表性的城市建设岩土工程勘察项目,再到90年代初,该队承接的国家重点项目瓮福磷矿的渣场工程地质勘察,以及遵义大饭店、桐梓县宾馆、遵义铝厂厂房、金沙电力调度大楼、仁怀建行综合大楼、遵义631铁路桥基、遵义市天利广场、凤凰山会展中心、亿斤粮库、汇川体育馆、遵义市报业大厦、艺术中心、遵义市政府综合办公大楼等一批当地较有影响的标志性建筑的基础勘察,近半个世纪来该队有多项工程在岩土工程勘察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沪瑞国道主干线上坝陵河特大公路桥的勘察项目,这也是114队近年来工程地质勘察方面最突出的成果之一。该桥是沪瑞(沪昆)国道主干线镇(宁)胜(境关)高速公路上的控制性特大桥梁,是当时国内建成的跨度最大的钢桁架悬索桥,主跨1088米,高379米,跨度列世界排名第五,其西锚碇当时为世界最大的悬索桥锚碇。大桥施工地质条件复杂,施工条件恶劣,114队承担任务之后,以先进的技术装备及配套的测试手段,多学科技术齐头并进,抽调全院精干技术人员,进行了堪称当时国内最大跨径桥梁的岩土勘察工作,勘察报告得到了相关专家和领导的一致好评。该项目提高了114队的知名度,不仅肯定了该队在工程地质工作领域的领先专业优势,也彰显了该队近年来在路桥工程勘察中的技术实力(见图3)。
近半个世纪以来,114队在工程地质领域从传统的基础性工程地质勘察理论到引入岩土工程勘察专业理论,从普通低层工业与民用建筑地基勘察,逐步进入高层建筑物、特殊建筑物复杂工程地质条件地基勘察,再深入至地质灾害岩土工程地质勘察,并不断提高勘察技术与手段。该队勘察测试方法随着科技进步,也从采集岩土样室内试验发展到现场测试试验,从动力触探发展至静力触探、岩土地基载荷试验,从简单测井技术发展至孔内超声波测试、浅层地震及井下摄像技术,为岩土工程地质勘察提供了先进可靠的辅助性技术方法和验证手段,有效地提高了岩土工程勘察的准确度和可信度,为大幅提高勘察成果质量提供了可靠技术保证。
地灾防治排头兵
目前,114队已发展成为集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评估和科研为一体的高资质综合型地勘单位,其中以地质灾害防治为重点的环境地质勘察工作也已经成为其重点工作之一。
贵州省地质地貌特殊,加之人类工程活动的加剧及极端气候的影响,地质灾害频频发生。在为全省提供环境地质勘察工作服务的过程中,114队充分发挥其专业技术优势和服务社会公益性职能,为防灾减灾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其服务社会的保障能力也在逐步增强。
在地质灾害防治领域,114队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创造了贵州地质灾害治理的多个“第一”:在大方县进行了第一个滑坡勘察;在印江县进行了第一个因滑坡产生的堰塞湖的勘察;在赤水市进行了第一个滑坡地灾治理的设计与施工;在兴义民用机场建设、遵崇高速公路建设等重大建设项目中,第一个进行地质灾害评估;在桐梓进行了第一个危岩爆破;第一个参与三峡电站库岸边坡治理及汶川地质诱发地灾应急勘察、设计施工等省外重大项目投标并中标的贵州地勘单位;在石阡县第一次举办地灾防治培训班等等,第一个成为全省首家地质灾害防治资质级别最高、门类最齐的综合甲级地勘单位。
近几年,114队在贵州的重特大地质灾害应急工作中尤其发挥了积极作用,无论是2010年“6.28”关岭的特大滑坡,还是赤水市元厚镇的“8.10”危岩崩塌应急抢险,无论是2010年全省地灾排查、再排查行动的开展,还是全省重点地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详查的示范项目,或者是地方政府或单位委托的地质灾害评估、鉴定、勘察、设计项目,地质灾害治理监理、施工项目,贵州重点地区岩溶流域水文地质及环境地质调查项目,该队起到了“排头兵”的作用(见图4)。
2011年,该队承担了《贵州省重点地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详细调查》项目中的威宁、毕节、大方、平坝、松桃等五个县市的详细调查。该项目是贵州省政府2011年五十项重点关注项目之一,也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114队是全贵州省三十余家参与项目单位中承担任务最多的单位,所承担任务中的五个县(市)有三个分布在贵州西部,这些地方海拔高、山高坡陡、交通不便、气候恶劣。但该队的五个项目组通过艰苦努力,在半年时间内对五个县(市)的144个乡镇、1157个地质灾害点进行了认真核查,最终确定了845个地质灾害点,包括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泥石流、塌陷等灾害类型,受地质灾害威胁人口为10.26万人,受地质灾害威胁资产达6.52亿元。该队提交的贵州省威宁县等五县(市)的重点地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详细调查项目成果报告,在贵州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的《贵州省重点地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详细调查》41个县(市)项目成果报告评审会上,经专家组评定,五个项目报告全部评为优秀等级;同时,经评审专家组推荐,经省国土资源厅领导批准,该队提交的报告作为范本向全项目推广。
2012年,114队继续充当“贵州省重点地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详查”项目的主力军,按照省国土厅统一部署,114队承担全省38个县(市、区)中9个县(市、区)的地灾详查,其中包括黔南、黔东南、铜仁、遵义市的丹寨、三穗、施秉、湄潭、汇川等县(区),项目经过该队项目部技术人员近半年的共同努力,通过野外调查,钻探浅井、特探等工作方法,于8月底全部完成野外工作,共完成1/5万地灾隐患详查1.33万平方公里,地灾隐患威胁人口417万人、资产5.2亿,地灾类型包括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等,提前完成了野外调查任务,在省国土厅组织的专家组验收后,自9月开始,经省国土厅组织的有关专家的野外验收,在全部9个县(市、区)项目中,获七个“优”、两个“良”再创佳绩,全部野外工作圆满收场。
2012年9月7日云南彝良与贵州威宁交界处发生5.7级地震,作为贵州地质灾害防治专业地勘单位的114地质大队,地震发生后,为了积极预防次生灾害发生造成新的生命财产损失,114队的领导、专家们,凭借职业及专业敏感性迅速作出反应,当天下午,指派分管地质灾害防治的副总工及精干专业技术人员、车辆、野外工作装备等组成抗震救灾应急小分队,于9月8日中午在队主要领导带领下,奔赴地震灾区,晚上,便与已到的贵州省国土厅、地质环境监测院的有关领导、专家一道,共同研讨工作方案及防治措施,于9月9日开展工作。这次应急排查工作共调集了近二十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6个小组,对威宁全县受到地震影响的22个乡镇进行拉网式排查,共调查、核查地灾隐患点181个、排查面积3900余平方公里、受地震影响人口2.1万余人。根据排查情况,提出了近期防治措施及下一步工作建议等,排查工作已于9月15日顺利结束,9月20日前提交了应急排查工作报告。这项工作的及时开展并提前完成,从工作的时效性、成果的质量,都得到了省国土部门、地矿局、当地政府及灾区群众的一致赞扬。
成绩的取得、荣誉的背后,是114队那个团结、务实的领导班子,是那支技术过硬、作风过硬的工程技术人员团队,更是那支在关键时刻能打硬仗、能打胜仗的干部职工队伍。正如队长韩忠强在2011年贵州找水会战中的一篇日记中说的:“当我看到村民们发自内心的热情,像过节一样深情款待我们机台的职工,我深受感动。特别是一个普通的钻探机台的机长,把为缺水地区打井找水作为一种责任来看待,深刻理解省委、省政府、局党委布置的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使我更加相信,有这样一支队伍,我们更有信心完成好一切艰苦繁重的工作任务(见图5)。”
近年来,贵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驶入快车道,地勘单位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们同样有理由相信,这样一支蕴藏着巨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干部职工队伍,必将在贵州省地矿局的正确领导下,继续发扬“贵州精神”,努力践行“三光荣”传统,以自身的实力和能力担负起时代赋予他们的使命与责任。在新的机遇和挑战下,114队必将为贵州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自己新的特殊贡献,继续铸就自己的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