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赋能助力贵州生态文明建设
发表时间:           字号:

——贵州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中期进展检查暨技术交流会圆满召开

2024年8月14日,由贵州大学主办,省地矿局114地质队承办的贵州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地下河走向物理化学探测及数字地图绘制技术集成与应用中期进展检查暨技术交流会”在盘州召开。本次会议由贵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项目负责人吴攀教授主持,他介绍了项目总体进展情况,各参与单位对照任务书逐一汇报了各自承担课题中期进展情况。

项目牵头单位贵州大学及参与单位省地矿局114地质队、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水文地质局、贵州地矿基础工程有限公司、省地矿局111地质队、贵州师范学院的项目课题负责人及团队技术骨干成员共30余人参加了会议。

据悉,该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于2023年9月立项实施,是2023年贵州省“十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之一,旨在形成服务于西南岩溶地下水污染勘查、污染防治及预警预测等领域的专利技术群,破解岩溶区地下水迁移通道精准探查与精细刻画难题,形成成体系的岩溶通道探测及数字地图绘制技术,为岩溶水资源管理和水生态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彰显贵州省国家生态文明先行区示范效应,助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省地矿局114地质队党委委员、正高级工程师、贵州大学在读博士李强同志作为课题3负责人,从技术效果、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经费管理、工作安排等方面详细汇报了承担课题研究进展情况。他提到,其团队在盘州示范场地野外调查、探测等工作基础上,结合承担的类似项目工作实际情况,总结提炼并形成了5项新技术,即常规水化学岩溶地下水污染综合溯源技术、孔内岩溶洞缝隙网络分布智能识别技术、岩溶地下水污染通道勘查钻探施工技术、基于多源数据反馈反演的岩溶空间探查技术、基于机器学习的集中排泄点流量及特征污染物浓度预测技术。并分别视不同场景的场地条件对形成的5项新技术进行了推广应用,根据应用情况不断进行完善与发展,形成了多项发明专利,发表了多篇科技论文。

吴攀教授对各课题组进展情况进行了点评,对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表示肯定,他要求各课题组要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完成好下一阶段重点工作,并强调一是要统一思想,聚焦目标不跑偏;二是要加快进度,对照任务抓落实;三是要加强协作,互相配合共提升;四是要加大培训,成果转化强推广;五是要扩大应用,应用证明及时获取。

下午,与会人员前往项目3个典型示范场地之一的盘州仙人洞岩溶泉污染现场开展交流研讨,省地矿局114地质队的应急勘查项目负责人吉勤克补子和项目技术负责人、贵州大学在读博士江峰在宏盛焦化有限公司溢流事件发生点介绍了项目基本情况,随后带领大家实地调研了盘州仙人洞岩溶大泉出口末端处置设施现状,各课题组成员现场开展了热烈的交流与探讨。

此次会议全面评估了项目的进展情况,对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反思,对下一步重点工作任务进行了部署,为更好的开展技术集成科技成果应用转化推广提供路径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打好了基础更为稳步实现打造“贵州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标杆”这一要求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是贵州大学“博士工程师”团队的又一重大创新实践。


责编:袭祥芳

一审:吉勤克补子

二审:彭祖强 

三审:杨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